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01年,我国提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又一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近年来,河南先后投入近8亿元资金,支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以及仰韶村、大河村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即日起,大河网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文物局推出《追寻文明的足迹》系列报道,一起走进厚重河南。
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同时用鹤类尺骨钻孔奏之……通过一支笛子,我们能想象到9000年前,在位于今河南舞阳的贾湖湖畔先民们夜晚的生活。
这支笛子就是现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
九千年前的回响
贾湖骨笛笛身多为 20 多厘米、管径1.1 厘米左右,由丹顶鹤尺骨制作而成,比起现在的笛子要小巧很多,可揣在兜里随身携带,可见主人对它的喜爱程度。
而且丹顶鹤古称仙鹤,又有着高雅圣洁的美好寓意,给骨笛也增添了几分仙气。最重要的是,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五声和七声音阶乐器,它的音标达到国际标准钢琴中央C调,神奇的音准让现代人也不禁赞叹。
贾湖骨笛的发现无疑是音乐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初步显现中原地区古代音乐文明的曙光。
二孔骨笛
其实,贾湖遗址出土了40余支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个数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最早的管乐器实物,这一发现有力推翻了先秦才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认识。
1987年12月,河南省文化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贾湖骨笛的出土。发布会上,公布了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为首的测音小组的研究结果,和测音员徐桃英用一支完好的七孔骨笛吹奏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录音,震惊四座。从那一刻起,贾湖骨笛进入了大众视野,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黄翔鹏评价贾湖骨笛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是中国最早的乐器,是我国管乐器的祖制。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史,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贾湖考古遗址公园
贾湖湖畔的繁华时代
而贾湖骨笛只是贾湖遗址出土的6000余件文物中的一件。
9000年前,在中国淮河流域上游的广袤平原上有一片美丽的沼泽地,这就是贾湖,波光潋滟、水草丰美,微风拂过,稻香四溢、笛声飘扬,贾湖先民在这里筑建房屋、驯化家畜、制作陶器、耕种水稻、结网捕鱼。
骨针
贾湖先民所处的时代,是人类从狩猎采集向稳定的农业生产过渡的重要时期。正如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所说,贾湖遗址提供了一个我国黄河、长江之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居于当时文化发展前列的相当完整的实例。
骨叉形器
贾湖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它同时期遗存所罕见,是东亚地区万年以来第一座历史丰碑和文化高峰,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是当时最耀眼的文化明星。
从1983年至今,贾湖遗址历经8次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各类文物6000余件,被确认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成功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侈口罐
人类的“酒鼻祖”
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壶浊酒喜相逢,把酒酹滔滔!对于中国人来说,酒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感,而贾湖遗址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酒”的诞生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贾湖遗址考古发掘主持者张居中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帕特里克·麦戈文教授等人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内壁上的残留物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了酒石酸成分。
酒石酸是水果的有机酸之一,进一步研究可以确认,贾湖先民以稻米为原料,以山楂为发酵料,以蜂蜜为调味料,酿造出了我国最早的含酒精饮料!它距今九千年,是当时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酒。
麦戈文指出,“当我拿到了来自贾湖的一些样品,这让酒精饮料的首次出现前推到大约9000年前。”他认为发酵饮料对于许多社会关系、医药发明、世界文化等十分重要,在人类文化技术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为农业、园艺、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中国也不例外,最为典型的诗酒文化在传统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盆形鼎
贾湖遗址的多宗“最”
除了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还有最早的鼎形器、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栽培大豆、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最早的酒之一,属于最早的一批家畜驯养、渔类养殖、稻作农业、纺织业、原始宗教与占卜行为等。
猪下颌骨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贝尔伍德曾发表言论称,8000到7000年前,先民就已经在贾湖生活,这是水稻栽培、猪和狗驯化的非常重要的起源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动物考古学家袁靖认为,一万年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发现家猪的存在。贾湖遗址发现家猪以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家猪的证据,这说明,贾湖遗址的家猪,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猪。
H494浮选出的稻壳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研究员赵志军则认同贾湖的水稻是野生稻经过驯化后的栽培稻,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粳稻种子和整地、收割、脱粒等系列农具,把淮河流域的水稻栽培史提前到距今约9000年前。
石磨盘、石磨棒
张居中在接受采访时说,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中国最早的农民,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优秀代表。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它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贾湖遗址牌坊
据了解,近年来贾湖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遗址展示初具规模,前七次发掘保护展示区对公众全年免费开放。正在建设的贾湖遗址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6300万元,建筑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通过沉浸式展览,结合多种技术手段,探秘远古贾湖。贾湖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占地面积4263.9亩,总投资2亿元,集学术研究、收藏保护、展示宣传、科普教育、互动体验、休闲娱乐(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张居中简介:
1978-1982年就读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2000年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第一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2000年6月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任教至退休,博士生导师,曾任系副主任和校博物馆馆长。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和全新世早期人类学、环境考古、农业考古、科技考古、音乐考古、陶瓷考古等专题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十多个大、中型考古发掘项目,有八九千年前七声音阶骨笛、原始文字、原始栽培稻及酿造酒等重要发现,其中主持发掘的贾湖遗址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之一。曾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文物科研项目十多项。在Nature、Antiquity、PANS、考古、文物、第四纪研究、人类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或学术会议宣读学术论文、论著100多篇(部),200多万字。编著的《舞阳贾湖》一书被评为20世纪中国最佳考古报告之一,荣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夏鼐考古基金三等奖。
本文来自河南文物局站点,若有侵权请告知,本站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