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 -
《伤寒杂病论》序
张机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 -
平脉法第一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 -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 -
六气主客第三
【问曰】六气主客何以别之? 【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 【问曰】其始终奈何? 【师曰】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其差各三十度也。 【问曰… -
伤寒例第四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干,小雪… -
杂病例第五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可用之。经曰:勿虚虚,勿… -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 -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白虎加黄连阿胶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 -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热之为病,有外至,有内生。外至可移,内有定处,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根本异源,传经化热,伏气变温,医多不晓,认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此热邪乘肝也,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 -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 -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传五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也,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若移于大肠,则大便难,口渴,欲饮热,脉急大,在下者,麻仁白蜜煎主之。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仁白蜜煎方 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右二… -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困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 【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 【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言严)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蹶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 【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疼,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 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则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 -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言我满,此为有瘀血。 病人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膈间停留瘀血,若吐血色黑者,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 -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胸痹而痛者,以其脉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胸痹,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括萎薤白白酒汤主之。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 括萎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 括萎实一枚(捣…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呕,不能食,无寒热,此为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断后三月衄也;所以… -
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
时 代 古代重量 折合市制 古代容量 折合市制 秦 代 一两 0.5165市两 一升 0.34市升 西 汉 一两 0.5165市两 一升 0.34市升 新 莽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2市升 东 汉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2市升 魏 晋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1市升弱 北 周 一两 0.5011市两 …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