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甲,生卒年不详,约商末周初年(道历1651年),姓氏不详,出生地不详,辛甲则可能是后人给取的绰号,而不是他老先生的名字。结合辛甲先生的事迹来看,这种推测是站得住脚的。历史上“十天干”具有明显的气质指向,常常用来给领导和特殊人物取绰号。比如,天干中说,果实初熟,味道还不甘醇,所以称作“辛”。又比如,天干中说,万物破甲壳而出,所以称作“甲,排在第一位。而辛甲先生的为人和个性,大约有这两方面的特征。由于纣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人家就多次给君王提意见,据史料称,曾一度达七十五次之多,非常有才华,但是不给君王面子,所以叫做“辛”,辛辣是也。
商末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西周人物。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辛甲所著《辛甲》二十九篇。班固注曰:“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尝向纣七十五谏,纣不听,方去而至周。复由召公奭推荐,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县)。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见《左传襄公四年》)。
辛甲在西周任太史,与尹佚并称为辛尹。他在太史任内,创导百官“官箴王阙”,以针砭国君缺失为己任。他深感殷鉴不远,应以史为镜,以免历史悲剧之再演。百官都响应他的召唤,递交官箴。辛甲最看重的,正是《虞人之箴》。虞者,管理田猎官员的称谓也。《虞人之箴》不过六十余字,却道出了百姓的心声。这份箴言写到: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
译成白话大意是:
大禹皇帝足迹所至,把辖地画为九州,又开启水陆通道,让百姓住有所居,还有祖庙供祭祀。牲畜兽禽,也有丰茂的草原生息繁殖,与百姓和谐相处,互不打扰。夷羿本是夏之部落首领,弑夏登上王位,贪恋渔猎,把国家忧患放在脑后,却迷恋捕杀公兽母兽。用武力过度杀生,会损害国家的元气。作为兽臣,斗胆劝诫国君不要这样。
《虞人之箴》语言朴实,感人至深。微言大义,振聋发瞶。它在几千年以前,就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兽“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的思想,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何等深邃超前;岂止超前,更是超世纪,超越今人几千年;就是拿到世界范围去比对,都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可惜的是,五千年光辉中华文化的精髓,还有许多尚待发掘,尚待认知的地方。更可惜的是,因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许多人数典忘祖,把老祖宗的一些真知灼见丢在一边,遇到问题,却向西方寻找解药。虞人有知,当喟然三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