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庄周)

庄子,名周,道历约2328年-2411年(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动乱年代,对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现实社会有着强烈的不满。他很有才华却自甘贫穷。他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没多久便辞职不干了,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贫困的生活迫使他有时只得靠打草鞋为生,甚至要向人借米开锅,他总是穿着补了又补的粗布衣服,连鞋带子也是断了又接。可就是这样一位自甘清贫、形容邋遢的隐者,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流芳千古的风流歌和浪漫曲。

庄子(庄周)
庄子

自由和富贵,从来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庄子宁要自由,不做高官,对功名利禄极为轻蔑。楚王听说庄子是一个很有贤才的人,决定以重金聘请他,并且许以相位,庄子却对使者说:“千金和卿相,利重位又尊。但你没看见过祭祀用的牺牛吗?养得肥硕高大,还身披锦绣,可一入太庙便给宰了。这时即使想做头无人理睬的孤牛也不可能了。你还是赶紧回去吧,别玷污了我。我宁愿像泥鳅一样在污泥里面自由自在寻快活,也不愿被你们楚王豢养起来,有朝一日把我给宰了。”

庄子一辈子不肯做官,目的是为了“以快吾志”。庄子所谓“志”,就是自由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庄子对自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执着的追求。他举例说,牛马四足,吃草喝水这便是牛马的天性,保全天性便是自由。然而人们常常替牛穿鼻,给马套鞍,使牛马失去天性,再无自由可言。庄子主张去掉一切人为,让人充分展现天性,这便是人生的自由境界。

庄子有时把天性称作无为、无用,把人为称作有为、有用,但对于无为与有为、无用与有用之间的区别和取舍,有时也难免陷入尴尬的境地。一次,庄子和他的学生在林子里散步,看到成材的树木被砍了,无用的杂矮丛木却有幸保留了下来。庄子深有感触的说:“有用的树木会遭人砍伐,无用的反而能保全自身。”可另一次,有一家主人打算杀鹅来招待庄子,主人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结果主人杀了不会叫的,留下了会叫的。庄子的学生便问他:“先前那棵大树因为有用而被砍了,现在这只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主人杀了,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庄子说:“最好介于材与不材之间。”也就是介于有用与无用之间。

“有用与无用之间”在庄子那里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活化的自由,庄子以豪迈的浪漫情怀体验着这种意境。他主张去掉一切差异,认为物无大小之分,人无夭寿之别,言无是非之辨,一切都是既可又不可,既是又不是。这也就是“道”的体现。庄子所谓“道”,直接来源于老子。从人的生存角度说,道是绝对自由的境界,得道的人是“真人”,庄子因而有“南华真人”之称。道不可通过学习的途径求得,只能体察默识,进入绝对无知的状态,也就获得了“真知”。同时,道是消极无为的,但又无不可为;道是不可见的,但又无处不在。

管子

管子47章 正世

2024-3-18 9:12:56

道家黄帝

黄帝四经

2023-10-21 15:18:0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