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势

【原文】 夫三皇 ① 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 ② 者,体天则 ③ 地,有言 ④ 有令,而天下太平。

【原文】

夫三皇 ① 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 ② 者,体天则 ③ 地,有言 ④ 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 ⑤ 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 ⑥ 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 ⑦ ,王职 ⑧ 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 ⑨ 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⑩ 。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 [11] ;进退内御 [12] ,则功难成。”《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 [13] 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 [14] 也。”《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军势》曰:“禁巫祝 [15] ,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注释】

三皇:是华夏族的祖先,不同著作对其有不同说法。分别是: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纪》);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风俗通义·皇霸篇》);伏羲、神农、祝融(出自《白虎通》);伏羲、神农、共工(出自《资治通鉴外纪》);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帝:五帝。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根据不同史料记载,有以下五种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史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则:仿效,效法。

言:教化的言语。

让:谦让。

王:夏、商、周三朝的开创者——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称。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

王职:交给天子的贡赋,或指天子的职官。

霸: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8种说法,但通常用的都是《史记》或《荀子》的版本。《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用命:效忠,听命。

自专:亲身独任其事。

内御:请示上级,由朝廷控制。

邀:谋求。

微权:权谋,机变。

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翻译】

在远古的三皇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任何治理国家的言辞和政令,但是他们的教化却自然而然地流传散布于四海,所以天下人都不知道这应该是谁的功劳。到了五帝的时代,他们效法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增设言语教化,制定各种政令,使得天下太平安乐。君臣之间相互谦让,不争抢功劳,所以教化在四海内流传,百姓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任用臣子不必依靠礼遇赏赐,君臣之间也能相处得和谐而没有矛盾。到了三王时代,注重以道德治理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制定各种法规来防止世道衰乱,天下诸侯按时朝见,向朝廷缴纳贡赋,朝廷职权和君王的法度就不会衰落。这样一来,虽然国家有军备,却没有战祸的隐患。君王不怀疑臣子,臣子不怀疑君王。国家安定,君权巩固,臣子到了合适的时候就功成身退,君臣之间也能相处得和谐而没有矛盾。春秋五霸时期,靠权术来统御臣子,靠信义来结交贤士,靠奖赏来任用人才。如果失去了信义,贤能之士就会疏远;如果奖赏不够,臣子便不会听从命令。

古代的兵书《军势》中说:“出兵打仗,重要的是将帅拥有自行决断军务的指挥之权。如果军队的进退都要受到君主和朝廷的控制,那就很难取得成功。”

《军势》中说:“任用智谋之士、勇敢之士、贪婪之人和愚笨之人的方法各不相同。智谋之士喜欢建功立业,勇敢之士喜欢实现自己的志向,贪婪之人喜欢追逐功名利禄,愚笨之人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务必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加以利用。这是军队用人的高妙之术。”《军势》中说:“不要让能言善辩的人去谈论敌人的长处,因为这样会混淆视听,惑乱军心;也不要让仁厚的人去掌管钱财,因为他们会滥施财物去迎合下级。”《军势》中说:“军队中要禁止巫祝之事,不允许官兵们卜问军事上的吉凶。”

周易

姤卦

2024-3-20 8:32:20

中略

三略

2024-10-4 14:49: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