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周易》(连山,归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一直被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书。汉代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他指出:“《山海经》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世的《隋书·经籍志》以及不少史书,也把它列入地理类。
《山海经》共一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由主要由《山经》与《海经》两部分组成,并又分为四大部分:
山经:
五藏山经,主要纪录有关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礼仪式和所用之物,其中亦叙写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海经:
海外经,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的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
海内经,主要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大荒经,主要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古代东西两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