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以周文王提问“举贤而不获其功”的原因为开篇。姜太公立刻给出回答“举贤而不能用”,空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君主错把“世俗之所誉者”当成了贤才,如此一来,真正的良才就会被埋没。解决的方法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这样去招揽人才才能得到实际的效果。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 ① 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 ② 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 ③ 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 ④ 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务:致力。
世俗: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党:党羽。
比周:结党营私。
【翻译】
周文王问姜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招揽人才,却无法收到实际效果,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至于国家陷入危亡的局面,这是什么道理呢?”
姜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却不加以重用,也就是空有举贤的虚名,而并没有用贤的实质。”
周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
姜太公回答说:“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誉的人,因而得不到真正的贤才。”
周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姜太公说:“君主把世人所赞誉的人当作贤能之士,把世人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之徒,那么所任用的就全部都是结党营私的人,而缺少朋党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一来,那些奸邪之辈就会相互勾结,排挤贤臣,致使无罪的贤臣被冤致死,奸臣凭借虚名骗到爵位。因此,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难免要陷入危亡的境地。”
周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姜太公答道:“将领和宰相各司其职,各自举荐,根据所需要的官职举用人才,根据各个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业绩。对于选拔上来的人才,考查其能力的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名实相当,这样才算掌握了举用贤才的方法。”